循环再生利用受重视
2017年4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指出到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54.6%左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率达到20%,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3万亿元。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由此,各地政府开始着手积极探索固体废物绿色循环发展路径,并打造起多种地方发展模式,如“绵阳模式”、“盐田模式”、“南宁模式”“东莞模式”等。
环保建材开始普及
由固废处理衍生而来的环保型建筑材料,已经开始普及,并且应用在多种建设场景项目中,不仅节约了我国的自然资源,同时对改善我国的自然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环保型建筑材料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其具有经济性、实用性以及健康性,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广阔的市场。环保型建筑材料的应用,不仅符合了我国人们绿色建筑的要求,同时,还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与海绵城市建设紧密结合
2017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海绵城市的发展方向,让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仅限于试点城市,而是所有城市都应该重视这项“里子工程”。而通过利用固废处理再生产出来的、具有极强透水性能的透水砖、透水材料,可建设海绵城市的自然排水系统、绿色街道、绿色屋顶、雨水再生系统、滞留生态系统,这也为固废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由城市往农村延伸
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利好政策持续加码以及环境治理挺进纵深阶段,农村固废处理市场逐步向社会资本打开。2017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村镇垃圾治理步伐;农村环境治理两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生态宜居是关键。
信息技术应用更广泛
以粗犷式作业方式为核心的传统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以无害化处理为主,在技术上还无法达到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但随着市场化与服务要求的提升,传统固废处理技术已经无法再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于是,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纷纷进入固废处理及再生利用市场。
合作模式多样化
自我国政府2015年引进PPP模式后,随后在各类工程中普遍应用,其后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又细分了多种模式如BOT、TOT、EPC等。固废市场也不例外,并且PPP模式也是以后固废处理及再生利用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势。
强强联手突围
从固体废物市场供应来看,持续且大量产生固体废物的企业主要为大型工矿企业、制造类企业以及电子制造企业。该类企业倾向于与规模较大、资质齐全、运营规范的固废处理企业进行合作。如果新进企业不具备全面的固体废物处理能力和相应的处理规模,则很难获得与大型固体废物产生企业合作的机会。
专业化运营商将凸显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对此领悟比较深的桑德环境和格林美早已纷纷开通了“易再生”、“回收哥”等网站,布局环卫回收,着手准备智能垃圾筒、开发“环卫云”等等一系列后市场动作,随着布局的深入和卡位成功,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如同电信运营商一样的专业的垃圾运营商出现。通过垃圾,他们将会了解掌握各个区域居民的消费水平、生活习惯、行为倾向等,并整理成为数据资料,打造真正有用的大数据。